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·霍尔说:“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。”这个说法你同意么?
我爱人以前就非常坚持这个说法,他认为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什么样的人生出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,怎么教育都没用。身为教师的我当然不同意上面这种“遗传决定论”的观点。为此,我还和他辩论了很久,无果。
后来,身边的事实向我们证明了:教育比遗传更重要。
邻居家有个孩子叫亮亮,5岁前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那时候亮亮见了长辈从来都不称呼,大人教训了他,他还会用脚去踢人,要么就大喊大叫不听劝。我爱人就说:“你看这孩子,长大以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。”我说:“你怎么知道这孩子长大以后没出息?他现在还这么小。”“从小能看到老。”我爱人一脸肯定,我无法苟同,说:“他现在是被爷爷奶奶惯的,如果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,并且得到良好的教育,他会改变的。”
后来,亮亮要上学了,真的回到了爸爸妈妈那儿生活,只是寒暑假来爷爷奶奶家玩几天。有一次,我们在餐馆吃饭,刚好看见亮亮和爷爷奶奶也在一起吃饭,这孩子见到我们很有礼貌地打招呼,然后给爷爷奶奶端茶倒水,拿筷子。吃饭的时候还知道给老人夹菜。我用眼神向我爱人示意,然后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。
通过这个实例,我爱人动摇了他的观点,后面恰巧又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发生:本来天资聪敏讨人喜欢的孩子,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越来越娇纵跋扈,越来越不讨人喜欢。这个孩子的发展变化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“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遗传更重要”。
现在,我爱人彻底改变了原先的看法,认为教育的作用和魅力是遗传不能比拟的。当然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教育。
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,这我们不能忽视。比如智力水平、才能、特长等,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。由于遗传素质上的差异,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,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,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。这些遗传素质的差异,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。
但是,人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。对于遗传素质处于常态的人来说,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性作用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指出,至学龄中期,遗传对人的复杂的生理活动方式已几乎没有影响。
一般来说,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,在时空上包括家庭、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基本方面。据不完全统计,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一般在6小时左右,在社会上每天至少活动3-4小时,其余时间在家里。
因此,家庭、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要相互配合,协调一致,才能实现教育力量的整合,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。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控,都会导致教育的整体性遭到破坏。例如,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助人为乐、拾金不昧、团结同学等思想教育,回到家里,很容易被家长几句“少管闲事、别人欺负你一定打回来”等冲得一干二净。
由此可见,父母的家庭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,父母要和学校的老师积极配合,让孩子在家里和学校受到方向一致的教育,然后关注孩子在社会活动中所受的影响,只要把这三个方面协调起来,取长补短,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,对孩子的发展肯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好处。
与家庭教育、环境教育、社会教育相比较,遗传还会显得那么重要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