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加盟月子印象?请给我们提出需求!

请填写您的邮箱地址,我们将回复您的电子邮件

嘿,我来帮您!

乳腺癌自检与早筛:每个女性必备的技能
编辑:月子印象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立即删除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3-10      点击数:808


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,平均每10万名女性中就有约42人患病。

但令人欣慰的是,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%。
学会自检、掌握筛查策略,是每位女性为自己构筑的第一道健康防线。 
本文将手把手教你乳房自检技巧,并针对高危人群给出精准筛查建议。
乳房自检


每月一次的“健康仪式”



乳房自检是成本最低、最易操作的早期预警方式。建议女性从20岁开始,每月月经结束后的第7-10天进行自检(绝经女性可固定每月某一天)。

1741588351497.png

1. 自检三步法

第一步:观察——对镜自查外观变化

  • 双手自然下垂,观察乳房形状、皮肤是否凹陷或红肿;
  • 双手叉腰、双臂上举,检查乳头是否回缩、有无异常分泌物;
  • 轻挤乳头,查看是否有血性/浆液性液体溢出(非哺乳期)。

第二步:触摸——三指螺旋按压法

  • 姿势:仰卧,肩下垫枕头,右手查左乳,左手查右乳;
  • 手法: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指腹(非指尖),以螺旋式从乳头向外周按压,覆盖整个乳房(包括腋窝);
  • 力度:分轻、中、重三层压力,确保触及不同深度的组织。

第三步:对比——警惕异常信号

  • 硬块:单侧、无痛、边界模糊的肿块需警惕;
  • 皮肤改变:橘皮样皱褶、局部温度升高;
  • 腋窝淋巴结肿大:如黄豆大小且持续存在。

2. 自检常见误区

  • 误区1:用“抓捏”方式检查——易将正常腺体误认为肿块;
  • 误区2:只检查乳房忽略腋窝——20%的乳腺癌首发症状为腋窝淋巴结肿大;
  • 误区3:发现异常后拖延就医——即使不痛不痒的肿块也可能是早期癌变信号。

医学筛查


不同年龄段的“体检密码”


仅靠自检不足以发现所有乳腺癌,尤其是微小病灶。以下是根据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疗指南》的筛查建议:
1741588387777.png

特殊说明

  • 致密型乳腺:亚洲女性约60%为致密型乳腺,钼靶可能漏诊,需结合B超;
  • 乳腺MRI:适用于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等高危人群,灵敏度高达95%。


高危人群


需要量身定制的筛查方案


约10%的乳腺癌与遗传相关,以下人群需升级筛查策略:

1. 高危人群定义(符合任一条件)

  • 一级亲属(母亲、姐妹)50岁前患乳腺癌;
  • 携带BRCA1/2、PALB2等致病基因突变;
  • 既往有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;
  • 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(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史)。

2. 筛查方案升级建议

  • 起始年龄:比家族中最早患者年龄提前10年(如母亲45岁患病,女儿应从35岁开始筛查);
  • 检查项目
    • 每年1次乳腺钼靶+乳腺MRI;
    • BRCA突变携带者建议每6个月交替进行超声与MRI;
  • 基因检测
    • 适用人群:家族中有多人患乳腺癌/卵巢癌、双侧乳腺癌患者、男性乳腺癌家族史;
    • 检测意义:明确风险后,可选择预防性措施(如服用他莫昔芬、预防性乳房切除术)。

案例警示


忽视筛查的代价


案例1:32岁王女士,自检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,因工作繁忙拖延3个月就医,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Ⅱ期,需化疗+手术;
案例2:48岁李女士(母亲患乳腺癌),坚持每年钼靶检查,发现0.8cm微小钙化灶,经微创手术证实为原位癌,无需化疗,预后良好。
互动板块


你的风险等级是多少



自测问卷(符合1项得1分):

  1. 母亲/姐妹患乳腺癌;
  2. 从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>35岁;
  3. 长期口服避孕药>5年;
  4. 肥胖(BMI≥28);
  5. 每周饮酒>3次。

结果解读

  • 0分:常规筛查;
  • 1-2分: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提前筛查;
  • ≥3分:属于中高危人群,需严格遵循强化筛查方案。

1741588463838.png

乳腺癌的早筛意识,是女性送给自己的生命礼物。
从今天起,每月花5分钟完成自检,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筛查计划。
记住:“摸得到”的不一定是癌,“摸不到”的也不代表安全——科学筛查,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。
参考文献:
*2023年版《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》、NCCN乳腺癌筛查临床实践指南。
*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及AI辅助,仅供参考;如有健康请尽快就医治疗!

套盒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