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加盟月子印象?请给我们提出需求!

请填写您的邮箱地址,我们将回复您的电子邮件

嘿,我来帮您!

产前4个好习惯,产后避免痔疮折磨!
编辑:月子印象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立即删除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11-28      点击数:


对于很多产后的妈妈来说,身体在经历了分娩这一特殊过程后,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健康小困扰。

其中痔疮,就是其中较为常见且让人颇为烦恼的一个问题。

它不仅给产妇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,还可能影响到产后身体的恢复状态。

那么,产后痔疮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?又该如何去避免它的出现呢?

产后痔疮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和缓解呢?

今天,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内容。

产后痔疮形成原因

生理结构改变导致:

在怀孕期间,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长大,子宫也日益增大,会对盆腔内的静脉造成压迫,导致静脉回流受阻。

而生产过程中,产妇需要长时间用力屏气,这会进一步使腹压急剧升高,肛周的静脉丛因此淤血、扩张,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痔疮。

激素水平变化导致:

怀孕以后,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改变。

比如孕激素水平升高,它会使得血管平滑肌松弛,造成静脉血管扩张。

再加上增大的子宫压迫等因素共同影响,增加了痔疮发生的几率。

产后虽然激素水平逐渐恢复,但已经形成的静脉扩张等情况可能依然存在,痔疮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。

长期便秘引起:

产后很多产妇活动量减少,胃肠蠕动变得缓慢,容易出现便秘情况。

干硬的粪便在排出过程中,需要更用力,这又会导致腹压升高。

同时会对直肠末端和肛管处产生较大压力,影响此处静脉血液回流,促使痔疮形成或者让原本轻微的痔疮加重。

如何避免产后痔疮

要合理饮食:

增加膳食纤维摄入:多吃新鲜的蔬菜(如芹菜、菠菜、西兰花等)、水果(像香蕉、苹果、火龙果等)以及粗粮(例如玉米、燕麦、糙米等)。

这些食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保持大便通畅,减少便秘发生的可能性,从而降低痔疮形成风险。

保证充足水分:每天要适量饮水,建议不少于 1500 - 2000 毫升。

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粪便变得松软,更易于排出体外,防止大便干结引发便秘和痔疮。

建议适量运动:

产后不要长时间卧床,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早开始适量活动。

例如,顺产的产妇产后第二天就可以尝试在室内缓慢走动;剖宫产的产妇在伤口疼痛缓解后,也应逐渐增加活动量。

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提肛运动,即有意识地收缩、放松肛门,每次做 3 - 5 组,每组 10 - 15 次,每天进行 3 - 4 次,这样有助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,预防痔疮。

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:

尽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,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者饭后半小时尝试去厕所排便,避免憋便。

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,水分被过度吸收就容易干结,增加排便难度和痔疮风险。

同时,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,尽量控制在 3 - 5 分钟以内。

如何治疗和缓解

保守治疗(一般轻度痔疮适用):

坐浴:

可以使用温水或者遵医嘱调配一些具有消肿止痛、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坐浴液(如用黄柏、苦参、芒硝等中药煎水)。

一般水温控制在 40℃左右,坐浴时间 15 - 20 分钟,每天 1 - 2 次。

通过坐浴能够促进肛周血液循环,减轻局部炎症和水肿,缓解痔疮带来的疼痛、坠胀等不适症状。

涂抹药膏:

在医生的指导下,涂抹一些外用的痔疮膏,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、肛泰软膏等。

这些药膏通常具有消肿止痛、止血等功效,能帮助缓解痔疮的症状。

涂抹时要注意清洁双手及肛周皮肤,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。

直肠给药:

使用痔疮栓(如太宁栓等),将其轻轻塞入肛门内。

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和痔核部位,起到消炎、止痛、止血等作用,辅助治疗痔疮。

改善生活方式:继续保持上述提到的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良好排便习惯等,随着身体的恢复,轻度的痔疮有可能逐渐好转。

手术治疗(适用于较严重、保守治疗无效的痔疮情况):

如果痔疮脱出严重,不能回纳,或者频繁出血导致贫血等严重情况时,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。

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、外剥内扎术等。

不过手术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评估和建议,并且术后也要做好护理。

如保持肛周清洁、注意饮食和休息等,促进身体恢复。

产后痔疮是比较常见的现象,产妇不用过于焦虑,通过正确的方法积极应对,多数情况是可以缓解或者治愈的。

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出现异常表现,一定要及时就医,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。

*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,供参考;如有健康问题,建议尽快就医诊治!

私密.jpg